的黑水国,至今还藏着长人骨和金月亮

清末政治家有诗云:“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周史无传。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诗中所指的就是黑水国。《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黑水国,使得这里更为引人注目。在沙草迷离的戈壁边缘,怎样的河水会被称为黑水?又是怎样的一座古城被人叫做黑水国?

于老写诗后的自注,“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坟占地十余里,土人称为‘黑水国’,掘者发现中原灶具甚多,遗骸胫骨皆长……”传说中黑水国是匈奴人修建的城市,一支名叫“黑匈”的匈奴部落生活在那里,因为在黑水边上,后来人们都把这个城市称之为“黑水国”。据说这个地方在解放前,曾经出土过一些古人的遗骸,他们的胫骨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当地老百姓把他们称之为“长人骨”。

黑水国遗址又称黑水国城堡,俗称黑水国或老甘州,民间亦称甘州老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驿站,距今有多年的历史,是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也是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宝地”之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出时分抵达黑水国遗址,太阳的光晕缓缓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远处工厂的烟囱不眠不休地往外冒着烟,近处晨雾未散,氤氲飘渺。这是甘州地区最为平常不过的清晨景象,可是我们站立点的后方,却是有着四千年历史的黑水国遗址。它颔首沉默,它振聋发聩。

远远地,我们看到一座高数十米的土墩首先出现在视野里,这里便是黑水国的南城遗址。在正东方,是南城的入口。两座高大的土墩城门形成天然的豁口,在城外,看上去就像是寻常的两座土墩而已,殊不知绕过土墩的豁口,竟有一座城池藏在中间。

顺着城墙旁沙丘堆积的流沙堆爬上城墙,便可以看到在城内的核心区域,城池内街衢巷道、建筑布局依稀可见,建筑遗址密集。在杂草砾石之间,散存有大量汉到魏晋时期的砖块、瓦片、灰陶片、残石磨,让人领略到废墟之美的魅力。

城内极其空旷,黄沙遍地,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的荒凉与死寂,那种扑面而来的苍凉感几乎使人窒息。四下张望,城门尚可依稀可辨,黑水国古佛塔、南城的角墩、黄沙中的角楼都还屹然挺立着,似乎是在告诉来此的寻访者:一千多年前,这里可是一处繁华都市所在地。只是千年后,这座城市仅剩下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城墙边的几处残破的角楼是最明显的标志,虽历经千年风沙侵袭,依然孤零零地守望着这座残破的古城堡。

黑水国古城所处的台地为历史上黑河冲击淤积而成,黄土层厚度自南向北渐增,台地北边的黄土层厚度在7米以上,这使得黑水国的城址处既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又不会受到洪水的攻击。

现在,东门仍存瓮城,虽破败但格局仍在。内侧还有部分城砖,多已坍塌,亦不知年代。门外只有一颗匍匐在地的沙枣树,陪伴着孤独的古城。而随着城外沙漠的渐渐侵蚀,城址面貌恐怕也会日渐模糊,终于“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或许历经两千年的黑水国已不需要热闹和打扰,只要依然挺立于沙漠之中,像胡杨树般不朽。

黑水国遗址是一座谜一样的古城,各种各样的传说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也为这座城池带来了想不到的厄运。黑水国遗址的那些传说中,除了长人骨,关于牧羊人发现“金月亮”的传说,就为这座古墓葬带来过一次浩劫。

传说,从前有一个牧羊人在黑水国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国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觉得非常奇怪,想弄个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随牧羊犬到了残破的城垣下,只见牧羊犬钻进了一个水洞,他试探着慢慢跟了进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窥视,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惊呆了。洞里像一座宫殿,每一道门里都堆满了金银财宝,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门,也是最后一道门时,只见正中方桌上摆着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环视洞内,他无法带走这么多金银财宝,只想把金月亮带回家。他将双手在羊皮袄衣襟上反复擦拭,怕他不洁的手玷污了尊贵的金月亮。可,当他慢慢靠近桌子,双手刚触到金月亮时,室内顿时一团漆黑,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内霎时又恢复了光亮。

牧羊人出洞后,做梦都想取回金月亮。当他第二天再来这里,风埋没了所有的一切,眼前却出现的是乱石沙丘和废弃的城池。

在中国的盗墓者来到这里之前,就有很多外国的探险队发掘过这里,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斯坦因。斯坦因就是那个臭名昭著,从王道士手中把敦煌藏经洞里的经书都骗走的英国探险家。

年,国民党马步芳部旅长韩起功占据张掖后,他听到牧羊人的传说后,大肆开挖黑水国的古墓葬,据说,挖出古陶汉砖无数,仅汉砖即可随便铺一条十几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开,出土了很多墓主遗骸,许多遗骸胫骨都很长,相关专家据此分析判断,他们个子应该较高,由此推断,黑水国一带曾生活着一支不同于汉族的其他民族。有些专家分析认为,月氏民族分布在东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其语言为伊朗语族,这些长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遗骸。

随着土地沙化,生态恶化,黑水国先后两次被黄沙吞没。明代晚期,巨大的沙尘暴将人们赶出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城池、村落、田地全被沙丘重重地掩埋,如同上苍贴上了一个沉重的封条,黑水国真正沦为了无人区。关于黑水国最后的没落,也存在着一个民间传说:有一天黄昏,黑水国来了一位老人,挑着一筐枣和一筐梨声叫卖“枣梨”,而枣和梨本不是黑水国当地的物产。凡人不知“枣梨”的谐音“早离”的寓意和警告,结果当天夜里整个黑水国便被黄沙全部掩埋。

纵观那段历史,我们发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黑水河遗址互相撞击、晕染,像阳光照耀下的黑水河一样生出了美丽的绮纹。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一地区互动重构,你来我往,出出进进,分化聚合,涵融混杂。让后人惊叹的是,在黑水国遗址,各时代文化竟然交错分布,序列如此完整,内涵如此丰富,体现了黑水国遗址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无论是匈奴时期的觻得城,还是汉王朝的张掖郡,这里都曾是商贾如梭,使节云集,人喧马闹的地方。西汉的张掖郡下辖有十县,可见它的繁荣与辉煌。

风沙弥漫之下的黑水国遗址,那些残垣断壁、石磨残块,碎陶瓦片、与其曾有过的宫墙高院、歌舞喧嚣,奢华侈靡、已经幻化成我脑海中漫无边际的想象。我知道,这风沙、黄土、古墓,残片,连同残损的角楼、欲坠的角墩、破败的佛塔在用悲情说明着过往。我们依然能看到季节在里面居住,河流在脚下蠕动,依然能感受到绿树掩映的田园深处的疲惫和幸福,依然能体味到远古的风向远方问候广阔的世界,依然能听到悠远的牧歌和征战的号角从历史深处抵达内心。

它们是曾经的见证者。悠久历史岁月所能掩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一个城池或小国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灭灭,建了毁,毁了建。有生就有灭,原本是这样容易。悲情黑水国也许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悲情记忆,带着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谜团,长埋地下。

雪梨酱,多平台签约旅行家、亲子达人/签约摄影师/旅游博主/视频自媒体。

微博:Shirley雪梨酱

26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liuzx.net/afhhy/507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