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就要多吃它远看像红薯,剥皮像雪梨

北京哪里湿疹医院好 http://m.39.net/pf/a_8890894.html

继上次茼蒿、藜蒿、芦蒿、芦笋大讨论之后,今天工作室的小伙伴,又为一样食材的名字吵了起来。

你们那边,把这个叫什么?

湖北小姐姐说,害,这不是地瓜吗?

东北小哥说,瞎说,地瓜是红薯!这玩意儿嘛...我们家没咋吃过,我也不知道叫啥。

福建朋友说她们家那边叫番葛,跟番薯一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

湖南广西的小伙伴达成一致,这是凉薯!

广州这边叫它沙葛,但在我们潮汕地区,这玩意叫laba,到了汕尾,它又叫刈薯。

其实它的学名叫豆薯,原产于中美洲,和红薯差不多,都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这玩意名字虽然多,但吃法上,大家倒是挺一致的,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以入菜。

沙葛的皮不用削,沿着藤蔓顺着纹理往下一撕,洁白光亮的沙葛肉就露出来。

切片后空口吃,脆而多汁,吃起来簌簌有声。

不过它本身倒不是特别甜,只有淀粉微微的回甘,吃不惯的人,还会觉得里头有一股土腥气。

蔡澜先生倒是介绍过一种生吃沙葛的妙方,切成薄片后涂上虾头膏,添上一层咸香,也可以盖过土腥气,拿它当餐前小菜或下酒菜都可以。

另一种辟除腥气的好办法,就是煮熟了吃。

最家常的吃法,莫过于沙葛炒肉。

急火猛攻,沙葛染上镬气,再借了肉味,香味变得让人迷醉。

而且它还保持着原本的脆爽,咀嚼之下,汁水接连迸发。

拿来煲汤,算是两广地区的特色,沙葛切大块和猪骨、赤小豆、眉豆一起煲,就是一味清热祛湿的绝佳汤水。

在广西朋友的激情安利下,我还学来了一个沙葛蒸饺的方子。

沙葛刨成丝,搭配同样脆甜的沙窝萝卜,再加些许胡萝卜丝点亮色彩。

这三样都是甜味比较明显的根茎蔬菜,无需繁复的调味,拿盐糖奠定底味,再加点蚝油提鲜就非常水灵好吃了。

当地的版本,还要往馅料里添肉的。

但正值春天,更想吃些清爽开胃的,所以我今天做的,是素馅饺。

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

饺子皮也从扎实的面皮换成了澄粉皮,它蒸熟后是柔软半透明的,轻盈的饺子皮搭配清爽的饺子馅,两者也更加契合。

澄粉在过往的菜谱里也有出现过,其实它就是一种无筋的面粉,像茶楼里的虾饺皮,就是用它做的。

我额外加了些木薯淀粉,口感会更加Q弹。

像这种延展性好,又没有筋性的粉团,正好适用茶点里的“拍皮”技巧。

家里没有擀面杖的朋友,也不用特意去买,只需用家里的传统中式菜刀一压一转,就能压好一张厚薄均匀的饺子皮啦。

具体的操作手法,在步骤里有展示,快拉下去看吧~

-沙葛蒸饺-

[食材]

澄粉g木薯粉g猪油15g沸水g沙葛1个胡萝卜半根沙窝萝卜半根蚝油1大勺盐1小勺糖1小勺

此配方为2人份

1大勺=1tablespoon=15ml

1小勺=1teaspoon=5ml

[食谱]

1.澄粉、木薯粉、盐混合均匀

2.边搅拌边倒入g沸水,待粉团不烫手后转移到案板上揉成团

3.成团后加入猪油揉至光滑

4.粉团分成小剂子,用擀面杖擀开

家里没有擀面杖的朋友,也可以借助菜刀拍皮:

干净的抹布上抹上少许食用油,菜刀轻拍均匀抹上油

粉团摁扁,用菜刀前部旋转轻轻压开

5.沙葛、胡萝卜、沙窝萝卜擦成丝

6.加入1小勺盐腌制出水,挤干备用

7.锅中放1大勺食用油放入蔬菜丝炒熟,放入蚝油、糖翻炒均匀

8.放入馅料包紧

9.水开放入蒸锅蒸5分钟

出锅前在饺子表面刷上熟油防止表皮变干

平时炒菜用的食用油,加热后再晾凉,就是熟油了

蒸好的饺子,像水晶般晶莹透亮,竟美得有点不忍下筷。

那红的绿的白的蔬菜丝在水晶皮下半透露出来,又有种欲语还休的味道。

小小一枚饺子,竟如此风情万种。

轻轻提溜起一只,又觉小巧可爱。一咬一扯,皮是软韧有劲的,还散发着一股若有似无的米香。

但很快,就被清甜的沙葛丝抢去了风头,甜甜水水的,顿时口舌生津。

一筷子接一筷子,不知不觉便吃下一整笼。

但也不膈胃,这样轻巧的一顿吃完,身体也不会有负担。

这一番讨论下来,我发现认知的碰撞,还真是一件蛮有意思的事。

别说美食界有南北、甜咸之争,光是同一种食材,在各地都会有不同的名字,进而衍生出各自的吃法。

所以,还是汪曾祺先生那句话,口味要宽一些,眼界和心态,也要宽一些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liuzx.net/afhhy/530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