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此时太阳黄经达,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赏花
剑兰,学名为唐菖蒲。并非兰花,乃属鸢尾科球根植物。球茎入药,主治跌打肿痛及久咳不愈等,茎叶可提取维生素C。
喜树,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它全身是宝,其果实、根、树皮、树枝、叶均可入药。主要含有抗肿瘤作用的生物碱。具有抗癌、清热杀虫的功能。
鸡冠花,一年草本植物,夏秋季开花,花多为红色,呈鸡冠状,故称。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
处暑养生
01
科学睡眠防秋困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秋乏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处暑节气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黄帝内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也就是说,秋季的睡眠规律要与鸡同步。古人认为,人在秋天的养生就要学鸡一样,到了酉时(19~21时)就该上床睡觉了。而早起是几点起呢?古人将鸡鸣作为时间标志,所以鸡叫之后起床即为早起,所谓“闻鸡起舞”。
提神穴位: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按摩此穴位不仅提神还可缓解头痛。按摩此穴位适用于各种人群,但注意不可用力过度,感觉酸胀即可。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这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还能缓解眼睛疲劳,特别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好。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按摩此穴位可以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02
养阴润燥
到了处暑,虽然真正意义上的秋凉还没到,白天天气仍然炎热,但早晚已有凉意,秋燥也更加明显。因此,这段时间的饮食不宜再过多吃苦寒的食物来泻火消暑,也不宜过食辛辣刺激来加重肺燥,而应该清热、养阴、润肺、安神兼顾,多进食黄鱼、干贝、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芝麻、荸荠等药食两用之品。
推荐菜谱
五汁饮
做法:取雪梨克、荸荠50克、鲜藕50克,三者去皮、洗净、切碎,并混合榨汁;再取麦冬10克、芦根20克洗净,水煮30分钟后去渣取汁,晾凉。将以上两汁混合摇匀,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有清热化痰、养阴润燥的功效,适于处暑节气痰热咳嗽、肺燥咽干、心烦气短的人。
03
适量运动
秋季本是萧杀之季,古代素有“秋后算账”,“秋后问斩”等说。秋,在五脏为肺,在五行属“金”,为冷兵器出鞘之时。金旺克木,肝属木,肝气容易郁结,情绪容易低落。所以情志调摄上应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多与自然亲近,在空气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以宣肺气,防止金旺克木。加之处暑是丰收的节气,植物果实成熟,户外风景迷人,此时很适合外出郊游散心。
运动方面,不要剧烈出汗,汗太多会耗伤阴液,我们说秋冬要养阴,所以运动时不要剧烈出汗,要及时补充水分。
编辑:山苍、半夏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