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抄袭是门艺术,海澜之家使人嫉妒》的文章,爆出海澜之家抄袭ROARINGWILD潮牌年春夏的旧款。
不仅如此,文章还diss海澜之家把抄袭之作,当成旗下潮牌“黑鲸”年的新品出售,甚至直接放出了对比图。
作为这次“抄袭事件”的受害者,ROARINGWILD还制作了一期9分钟长的视频,内容包括海澜之家抄袭单品的开箱评测,以及一首原创rap。
设计抄袭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服装行业抄袭早已不是新鲜事,这就像一场游戏,是分段位的。
青铜段位:Fake打版复刻。看图做货,出货比专卖店还快,近几年开始讲究了起来,有实力的假货贩子会买正品回来拆解,推出所谓的1:1复刻。微商们找来国内各路野鸡网红拍上身图,并在朋友圈里吹嘘自己能找到相同面料有多神通广大,他们好像感觉自己是太平天国领袖,为了所有人都能成为潮人而革命奋斗。
白银段位:网红抄袭独立设计师。买来奢侈品或独立设计品牌正品,交给合作工厂用最便宜的面辅料和工艺打版生产大货,甚至还有直接从代理渠道拿现货贴牌的。网红们飞去世界各地拍高大上的照片,并用拙劣的文笔讲述自己打版过程之艰辛,好像不买实在对不起这些勤劳的弱女子。
去年6月,网红雪梨的淘宝品牌钱夫人雪梨定制抄袭设计师品牌i-am-chen春夏系列。今年1月,知名网红店MAKI-S被扒设计抄袭设计师品牌YIRANTIAN。
钻石段位:大牌抄袭素人或小众设计师。时尚界的方舟子DietPrada想必你们都有所耳闻了,他们揭露了余起时尚界抄袭事件,其中Virgil是被黑出翔了。
今年3月,台湾纹身师彫犬与澳大利亚纹身师StuPagdin在Ins上指控CLOT春夏系列抄袭,甚至说陈冠希是“小偷”。CLOT在致歉函中向艺术家道歉,表示涉嫌抄袭的服装设计均是由粉丝提交,已全部下架并将集中销毁,会追究这名粉丝的法律责任。
就在前两周,超模吕燕创立的设计师品牌COMMEMOI日前正式发律师函指控深圳影儿时尚集团涉嫌抄袭。然而,也有网友扒出吕燕的作品也曾有疑似抄袭包括AlexanderMcQueen、Valentino等国际品牌的行为,很是热闹。
“每个人的消费能力不同”,“我改了细节、版型、面料,并没有声称完全原创。”这些说辞让这些抄袭者理直气壮地坚持他们的抄袭行为。
四年前,还没有非常红的微博网红张大奕打版抄袭,却把质疑抄袭的维权者叫成“版权婊”,而现在贵为第一网红的她都在纳斯达克敲过钟了。
去年雪梨在接到i-am-chen投诉后,淘宝上删除了上新链接,但仅给出第三方道歉书,仿佛在趾高气扬的表示:“有本事来咬我啊”,抄袭方死猪不怕开水烫,甚至早就想好应对之策,自我炒作,反倒指责被抄袭方事儿逼蹭热度。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抄袭这类不公正的事多到让人只能说“习惯就好”,这年头买啥牌子都有可能是抄袭的产品。
原创设计维权难,体制不健全
按照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两件商品,只要在一定数量的相似点上不同,就构不成抄袭。打个比方:你做一件T恤用了十一块布料,我只用了十块,版型大家一样,花纹和颜色略有不同,这就不算是抄袭。而对于衣服、鞋子、包这些潮流商品来说,做出略微的改变太简单不过了。
并且,就算被认定抄袭,往往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之后,得到的回报也是极少的,往往得不偿失。
形成如今的现状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此类问题即便诉诸法律也很难得到一个结果。虽然从理论上而言,品牌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进行对服装设计的保护。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以著作权维权为例,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庭律师曾对界面时尚表示,由于服装具有穿着的功能性,所以从著作权的角度展开服装设计的相关维权在全球范围都是一个难题。指控方也可能因涉嫌“名誉侵权”等原因被反诉。
另一方面,大公司的资金实力普遍高于设计师品牌,一些品牌甚至会每年准备一笔较高的知识产权诉讼预算。这会成为小品牌在法律维权时的成本阻碍。
也正是由于相关的法律维权工作成本和风险巨大,对于小规模品牌而言,能激起舆论已经意味着一种胜利。因此,社交媒体仍是最常见的设计师品牌维权发声途径。
例如最近,设计师PercyLau也在微博上罗列了自己同名眼镜品牌部分被抄袭的案例,里面指出广州快时尚品牌UrbanRevivo和自己的“同款”眼镜。年底,设计师陈鹏的品牌CHENPENG曾在品牌官方微博上指出,JNBY抄袭其羽绒服设计。
销量较高的网红淘宝店也经常被设计师品牌讨伐。网红左岸潇曾在微博上被爆抄袭设计师品牌SamuelGuiYang,设计师品牌i-am-chen也曾在微博上曝光雪梨抄袭自己的设计。
不过,由于设计师品牌在大众市场的知名度较低,导致在网友中可信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