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见文末果壳
今年高考的小朋友们这几天应该正苦恼着报志愿的问题,无论是看各种专业介绍,还是咨询一个又一个前辈,都是希望了解到更多有关的信息。
其实在色彩斑斓、精彩纷呈的影视世界里,也经常藏着各行各业的点滴踪迹。今天,果壳的朋友们就跃跃欲试,推荐起了跟自己专业有关的电影。
安全工程
推荐影视:《萨利机长》(Sully)、《切尔诺贝利》(Chernobyl)
大罗
安全工程硕士,产品经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节课上,我们在学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和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手机正好就收到推送的突发消息: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同学们立刻开始分组模拟调查小组,推测事故发生原因,就像是电影《萨利机长》和电视剧《切尔诺贝利》里,安全委员会对作业数据、档案甚至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对相关作业者进行访谈。
最终的调查结果可能只用一句短短的话就能概括,例如切尔诺贝利事故是从业人员误操作,而福岛事故是未考虑到备用电源可能会被海啸破坏(大多都是万万没想到!),但这背后需要大量繁琐和细致的调查研究,只为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安全工程简单说来是两种工作螺旋进展:降低风险预防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后调查分析如何避免下一次事故的发生。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对应的细分安全专业方向,例如化工能源、食品、建筑、交通等等。只要有人从事、有危害作业的地方,就一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从业者需要做的,正是发现隐患,将风险降到最低(永远不可能为零)。
电影学
推荐影视:《摄影机不要停》、《持电影机的人》(Человекс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
雪梨丨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电影理论学硕士
《摄影机不要停》
一个丧尸片的拍摄现场,出现了真的丧尸,剧组成员接连被丧尸感染,但导演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对着镜头大喊:“摄影机不要停”并坚持完成了一个30分钟的长镜头。当你以为这不就是一部廉价的丧尸片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导演揭开了这部丧尸片是如何被拍摄出来的。醉得不省人事的副导演,不按剧本演戏的演员,拍到一半忽然滑倒的摄影师……整个现场状况百出,因为是现场直播,剧组上下只能使出浑身解数保证镜头顺利进行。你在摄影机背后目睹了剧组所做的一切,当你以为你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时,结尾再次揭秘,再现了这部名为《摄影机不要停》的电影真实的幕后。不断地将电影“伪装真实”的手法暴露,却又不断欺骗你的眼睛。这就是电影,是虚构的真实,也是真实的虚构。
《持电影机的人》
这是一部电影理论学学生私心推荐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影像代替故事成为了主角。全片平均时长只有2.3秒的镜头无序堆叠。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日常生活等生活中碎片化的场景,被二次曝光、慢动作、定格、跳跃剪辑、分屏等前卫剪辑手法和蒙太奇拼接在一起,以此展现出苏联社会的样子。
在这里,摄影机不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而是好奇的眼睛,没有视觉的边界,没有第四面墙。我们通过这只眼睛观察,探索,也被这只眼睛所观察。电影从故事和叙述中解脱出来,不再依靠文本,成为了纯粹的影像体验,成为了真正的艺术。
语言学
推荐影视:《国王的演讲》(TheKingsSpeech)、《降临》(Arrival)
郅鸥丨语言学博士(在读)
《国王的演讲》
自古以来君王的言行举止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国之君,金口玉言,君主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钢铁的重量。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口吃国王,真的可以引导人民吗?影片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用饱满的剧情讲述了“国王学说话”的故事,其中涉及到的音声学、应用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的知识,与影片中故事,共同构成了生动而富有价值的案例。无论是单纯观影,还是“语言学照进现实”,都很值得一看。毕竟,最震撼人心的,也许并非语言本身,而是背后那真诚而强大的灵*。
《降临》
语言之于人类如同空气,司空平常又不可或缺。自然语言、肢体语言、镜头语言甚至硅基生物的计算机语言。有没有一种语言,能颠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迄今为止的任何语言都不一样呢?《降临》告诉我们:还真有。
像图形又像符号,是单词又是句子,不受时间规则和因果逻辑的制约,能窥见过去又能预知未来……对这谜一般的外星语言的解读,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叙事主体,这是少见的将语言学家作为重头戏的电影(语言学:嘤嘤嘤终于可以有姓名)。思想依托语言来表达,思维又反过来受制于语言,因此人们时常会遭遇“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情况。在突破了时空束缚,完美融合了形音义的外星语言的叙事之下,语言的真正用意不再大于语言,语言甚至脱离了其真正用意,人的一生变为了首尾相衔接的莫比乌斯环。问题来了:如果生命也是一种语言,你将选择如何去诉说?
工商管理学
推荐影视:《大创业家》(TheFounder)
JJ
工商管理学硕士
相较于其他更戏剧化、故事化的商业题材电影,《大创业家》要更写实。
商科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以一个结果导向的项目制学习——学习如何运转一个项目、开一家公司。这里面涉及的市场营销、金融,会计、人力管理等课程可以归纳进人、货、钱这三个维度。电影《大创业家》正是从这三个维度,描述了主角收购麦当劳连锁速食店的故事,清晰地阐释了一家成功的公司从无到有经历的种种阶段。
首先深度了解你的用户,同时要有果决的判断力,决定谁来和你一起组建团队,以及他能否够跟上或引领团队,这是“人”。所谓“货”就是产品、供应链,相较于其他同类汉堡店,麦当劳早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更高效的生产力,再加上一些不同于竞品的呈现形式,比如让食客在餐厅大堂自行排队,而不用以往的点餐车道,选用纸袋包装而不是需要回收清洁的餐具。而钱的概念更是从一而终——电影的故事线遵循了这唯一主题,不以赚钱为目的的任何XXX都是耍流氓(此处可以替换公司内各业务部门的各类业务名称,亲测基本都适用)。有了这三个关键词,这部电影能让你更清晰地了解商科是什么。
心理学
推荐影视:《飞越疯人院》(OneFlewOvertheCuckoosNest)
Carcosa
心理学、文化研究专业
如果让你推荐几个跟“心理学”有关的影视作品,你会举哪个?《别对我说谎》里的微表情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飞越疯人院》里的精神病院和精神病患者?电影虽好,不过也仅仅是展现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
绝大多数人对心理学的印象,可能都是电影里某个留络腮胡,戴金丝眼镜,穿着西装或白大褂的心理医生,坐在沙发上跟患者对话,时不时还在手里的小本上记点什么。其实精神疾病、心理咨询只是整个心理学中的一小部分。
心理学,除了研究精神疾病的变态心理学之外,还有研究个体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探索大脑构造与意识的关系的神经科学,了解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心理会如何变化的发展心理学,等等。
学习心理学并不能帮你解决“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或者“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行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物理学(天体力学)
推荐影视:《火星救援》(TheMartian)
Steed丨攻读过宇宙学博士
故事发生在并不久远的未来,人类终于踏上了火星,在那里建立了短期考察基地。一场突发的沙尘暴迫使考察队员紧急撤离,结果有个倒霉蛋因为意外被留在了火星上。整个故事就围绕着他在火星上荒野救生而展开。
非要较真的话,电影里还是有不少不太靠谱的内容。比如,主角在火星上看到的日落,居然跟地球上一样是红色的,而火星车拍回来的照片告诉我们,火星上的日落其实是蓝色的才对。最大的BUG则是导致考察队员紧急撤离的那场沙尘暴。火星上时不时会刮起沙尘暴,甚至遮天蔽日,机遇号火星车就是遇上这样一场沙尘暴而跟地球失联的。但火星上大气稀薄,就算真的遇到超级沙尘暴,也只能是微风拂面,不可能吹得起石块,更别说差一点吹歪了考察队员撤离时要乘坐的火箭了。
不过,影片的大部分内容还挺靠谱的,这一点在原著小说里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甚至有不少涉及到计算的内容。但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其中一位Geek工程师想出来的点子,也是最终成功拯救了主角的关键——快速返回火星的轨道设计。
最近几周,阿联酋的希望号、中国的天问一号和美国的毅力号扎堆发射,为的就是抓住从地球前往火星的最佳发射窗口。所谓的“最佳”,指的是最节省燃料、最省钱的路线。这样的轨道设计用在探测器上当然完美,可以用同样推力的火箭送更重的探测器前往火星,但用在《火星救援》里就完全不合适了。
拯救主角,无所谓省钱,而是要快,越快越好!
所以,电影里那位工程师设计了一条轨道,借飞船重返地球的机会引力弹弓,把飞船快速甩向火星,最终在呆萌彻底弹尽粮绝之前把他接上了飞船。
同样的轨道设计,未来有可能应用在载人火星探测上,比如让飞船在去程(或者反程)时路过金星,借金星引力甩向火星(或者地球)。如此一来,虽然会多消耗一些燃料,却能大大节省从地球往返火星的时间,把原本需要在火星呆满一年半才能返航的任务期限,缩短到1个月即可返程。对于载人火星探测来说,这将大大降低在火星上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火星救援》里的故事,停留在大银幕上就好,但愿不要在未来真的发生。
法医学
推荐影视:《法医追凶》(Forensic)
fyzsq丨法医病理学博士
《法医追凶》是印度少有的法医探案片。影片以“精神变态狂犯案没有动机,作案本身就是他的动机”为起始,短短三分钟描述了主角遭受父亲毒打到长大后对父亲痛下杀手,成功勾勒出其冷血无情的形象。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双胞胎的设定以及最后的反转,故事情节与逐渐扭曲的人性成为电影最大的亮点。虽然剧情逻辑性存在一定漏洞,但不影响整体观影效果。
作为一个法医专业学生,观影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部电影展示出的法医的实际作用,法医的专业知识推动了案件的侦破。在紧锣密鼓的剧情发展中,你还能够享受法医专业知识的饕餮盛宴,包括死亡原因判断、致伤物推断、微量物证的提取等专业内容及在具体案件中的作用,还普及了较为罕见的移植嵌合现象。
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娱乐角度还是法医专业角度,这部电影都值得一看,不仅可以引起我们对青少年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