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雅甄不仅人靓,也擅长煲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摄
“广州哪家的汤最好喝,答案一般是自己家……”2月22日晚,《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四集《养》播出,作为食养文化的一部分,广州汤水成了这集的主角之一。而片中分享美颜汤方,介绍自己“靓汤和公益生涯”的80后郑雅甄,也在一夜间“红”了起来。
在广式汤水三十多年的滋润中,这位土生土长的广州女孩跳出了熟悉的媒体行业,把生活重心放在汤方研究上,不吝分享,整整8年,成了朋友和粉丝中的“靓汤达人”。然而,6个月前,郑雅甄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有机会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向全国观众介绍广式汤水。“有人问汤方,有人给我鼓劲,就像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郑雅甄笑着说,“感觉外省的朋友也因此有机会深入了解广式汤水。”
初衷:
汤水成白领“奢侈品”无暇煲汤调养身体
广州人喝汤的历史由来已久。不同时节,喝父母熬的各式“老火靓汤”,是不少年轻街坊的集体记忆。郑雅甄对汤水的喜爱,却源于自己的偶像。“小学时,听说朱茵的保养心得是每天喝汤,我才喜欢上喝汤。”郑雅甄说,那时至少隔天就能喝到父母煲的汤水。
然而,当生活忙碌起来,汤水也成为一种“奢侈品”。和不少年轻白领一样,在一家杂志社工作的郑雅甄从父母的房子搬了出去。每天工作后,和朋友见个面,玩玩手机,一不留神,时针便划过了晚上11时。郑雅甄说,“那时习惯晚睡,不会特意调理身体,也不煲汤喝,生活饮食都不太健康。”
“年左右,有一段时间长痘,就意识到调理的重要性。”那年,父母看到脸色发黄的女儿,断定她是喝汤不够。郑雅甄说,“当时他们就给我买了电炖盅,让我学炖汤。”
说起广式汤水,不少人想到的是老城区的老字号及爸妈手中的汤勺。如今年轻人喜欢奶茶、水果茶等冷饮的居多,外面的汤水不一定真材实料够滋润。郑雅甄则说,“越到后面,越开始留意饮食和生活健康,适合的汤水也是一种调养。”工作之余,她向母亲拜师,看书上网,实践“一日一汤”,希望喝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苹果雪梨祛湿汤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摄
成长:
一日一汤做出“门道”辞职创业“做汤”
做汤不难,做出一煲有营养的汤却不容易。刚开始,郑雅甄在汤料的配比上都是凭感觉乱来。几乎每天,她都坚持熬制一煲汤水,有时向一些中医师取经,后来还开微博分享汤方,“有不少朋友也跟着一起做,有的还会指教我的汤方什么汤料不适合。”
汤方成了郑雅甄的时间度量单位,天例汤,渐渐地,她感觉自己摸到了广式汤水的门路——可以根据身体情况熟练地找出相应汤方。“比如说,传统的老火汤不一定好,因为嘌呤含量高,尤其不适合痛风的人饮用。”郑雅甄说,有一次,父亲喝老火汤出现了痛风加重的症状。后来,她找到了煲汤的新方法——药材事先浸泡一小时,再一起煲,煲煮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既减少嘌呤,又保持补益的功效。
“最近,很多朋友说湿气重,像薏米、茯苓等都能祛湿。但薏米性寒凉,需要先炒一下。”不同时节,不同年纪、体质的人,用不同配方,从食物中获得充足的元气。郑雅甄的食养之道,从此扎根在汤水中。她在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