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上瘾的古代美食,有多牛

编辑

槽值小妹来源

槽值推荐

LOOK家*本文已获授权

“现在的年轻人,对吃的热情已经拦不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从他们字字句句不离吃这件事上就看得出来。

就在最近,一个热门问题吸引无数年轻人讨论:如果有机会穿到古代,有什么事是你一定要做的?

评论区惊现一个清新脱俗的回答:我想去问问甄嬛,枣泥山药糕到底咋做的?

好奇的人不要太多

得承认,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榜单、吃播已经拴不住吃货们的胃了。

一波新风潮,正在年轻人的社交圈流传开来:复刻古代美食,才是这些吃货的终极追求。

放大镜成精的年轻人,痴迷复刻古代美食?

什么是“复刻古代美食”?

简单说,就是参考古书、古籍中关于美食的做法,把书中的菜搬上餐桌,让梦想照进现实。

而要说这股“复刻古代美食”的热情,还得从传播最为广泛的影视剧讲起。

曾几何时,年轻人们热衷于玩梗,喜欢二次创作,拿《甄嬛传》来说,十一年过去了,拿放大镜看剧的热情不但没有半点磨灭,反而还升级进化。

“皇后滴血认亲到底用的什么水”这类问题,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起初,还只是“直觉得什么都和吃有关”。

看《甄嬛传》,眼看剧情推进到甄嬛端上“藕粉桂花糖糕”,试图用这道“以前眉庄宫里”的这份招牌糕点,对安陵容进行打压。

传到吃货耳中,却自动产生“马冬梅”效应:“什么桂花糖糕?藕粉什么糖糕?”

看《知否》,别人关心家宅内斗、升级打怪,看在吃货眼里只有:

“冰酥酪宴、樱桃煎、软酪看着就好吃,曲水流觞宴席好像也不错。”

看其他的就更了不得了。

《红楼梦》里贾母招待客人的松瓤鹅油卷、桂花藕粉糖糕很是馋人;《水浒传》的酱牛肉听着就香;《西游记》里二师兄吃的竹筒饭都让人垂涎欲滴……

只用眼睛看已经满足不了将“吃货”二字刻进DNA的他们:

与其对着屏幕喊饿,不如自己动手研究做,古书、古籍、古菜谱,直接安排起来。

拿《知否》中众人都爱的樱桃煎来说,就真是可以找到出处的。在《东京梦华录》卷二里曾提及:“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樱桃煎、西京雪梨……”

杨万里也曾写诗赞美樱桃煎滋味绝佳:“北果非不多,此味良独美。”

UP主们翻阅古籍,从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中找出“正宗”的制作流程:

“要之其法,不过煮以梅水,去核,捣印为饼,而加以白糖耳。”

翻译下就是:用杨梅水煮樱桃,再去掉樱桃核,捣烂做成饼,最后撒上白糖。

这个被古代文人轮番带火的樱桃煎,一跃成为了如今社交平台上的超级网红。

随手一搜相关话题,光是这小小的樱桃煎,复刻的教程已经从材料卷到了造型。

浏览量20w+/图源:b站

将视线投向更远的地方,吃货们的古代美食版图也在开疆扩土当中。

这边《甄嬛传》、《知否》、《长安十二时辰》、《尚食》等热门影视剧同款美食已整装待发。各大热门影视剧被薅了个遍,万能的网友扒透了复刻菜单的流程。

那边诸如《红楼梦》《随园食单》《山家清供》等名作都没放过……甚至连《山海经》也被纳入了参考资料当中。

当然,现实里总有些嘴馋吃货进退两难:眼睛看会了,可这双手它不听使唤。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会有商机。

商家们瞄准时机,近年来,仿古菜也在年轻人们的打卡清单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各种新中式餐厅里,仿古菜,正在逐渐抢占“招牌”的宝座。

像《风味人间》里的蟹酿橙,这道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的官府菜,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打卡。

新酒、菊花、香橙、螃蟹

西安的“仿唐菜”,济南曲阜的“孔府菜”,杭州开封的“仿宋菜”,北京扬州上海等地的“红楼菜”,南京的“随园菜”……

那些令人眼馋的美食,摇身一变,成为了触手可及的“仿古菜”,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相关话题也吸引了不少老师、学生参与。

在重庆大学,就有一门名为《中国古代食物史》的课,人气超高,常常是抢课系统开放一分钟内,名额就被抢光了。

从影视剧到研究自制,从书籍到下餐馆,古代美食的复刻风潮,席卷了年轻人的社交圈,带动了饮食产业的新风潮。

复刻、了解古代美食,为何成为了一种趋势?

由外到里,仿古菜为何令人着迷?

在追捧仿古菜的潮流里,表象的味蕾满足和内里的文化底蕴,也一起被重新发掘。

从隔书、隔屏相望到动手实践,年轻人恍然悟到:中餐不只有煎炸烹炒,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至关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ngliuzx.net/afhzz/321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8